当前位置:火鸟小说网>同人小说>美娱制片人> 美娱制片人_第12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美娱制片人_第12章(2 / 2)

“……”

表哥看了一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阿曼德,只能自救:“其实,我有些事,想找你帮忙。”

“好啊。”威廉虽然还是不太放心阿曼德,但一想到这是难得的,他表哥需要他的时候,他便很乐意放下一切去帮忙了。只不过在最后离开之前,威廉还是对米格暗示,“好好跟着导演学习,恩?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,我的手机对你二十四小时畅通。”

“请放心,塞偌斯先生。”米格立刻意会了威廉的话。

萨巴蒂诺沉默的等在一边,顺便第一次正眼打量了一下米格,这个他之前从未放在过眼里的亚洲人。他的挑剔之情溢于言表。太瘦了,就像是马竿;头发长的把脸都遮住了,这是有多丑?站没个站样,驼背可不是什么好习惯!名字更是听都没听说过,未来肯定没什么出息!

最后总结,毫无竞争力,真不知道威廉重视他什么!

室内气温在继续走低。

“我们走吧?”威廉上前,对萨巴蒂诺道。

刹那间,大地回春。

萨巴蒂诺故作严肃,心里却像是抹了蜜,we,他喜欢这个词。

等再一次搭乘上飞机后,威廉才知道了,萨巴蒂诺根本不是找他帮忙,反而是萨巴蒂诺在帮他一个大忙。

“有个人,无论如何,都希望你能陪他共进一次晚餐。”

“谁?”

“威廉。惠勒。”

这位老爷子既是导演,也是制片人,还曾当过演员、编剧和摄像师,曾在环球工作,后与米高梅有过数次经典的合作。12次奥斯卡提名,3次获奖,还有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傍身,是好莱坞极其重要的大人物之一。《罗马假日》、《黄金时代》和《宾虚》都是他的代表作。

“《忠勇之家》你肯定知道吧?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,因为这部电影,亲自给米高梅的boss梅耶写过信。当时惠勒先生是忠勇之家的导演,米高梅是制片方。”

简而言之一句话,威廉。惠勒,就是萨巴蒂诺能够为威廉请来的,对米高梅充满了善意和好感的、最大牌的制片人。

“他很想认识你。”萨巴蒂诺道。

“……直说吧,你花了多大的代价,才请动他来‘很想认识我’的?”

萨巴蒂诺挺着腰杆,一脸正直:“亲爱的,你这不仅是对我人格的侮辱,也是对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不尊重。以惠勒先生如今的年纪和地位,他已经不是单纯的美金,或者手枪就能请得动的人了。他只是接下了米高梅今年的第五个电影计划,那部你我都很看好的犯罪类喜剧,他想在开工前,先和你这个助理沟通一下。”

“抱歉……”威廉有些尴尬,“我之前只是在奇怪,惠勒怎么会知道我。”

他当然能知道,萨巴蒂诺在心里想到,他学电脑编程的nerd(书呆子)孙子,可是被微软打动了。

作者有话要说:*威廉。惠勒:真实存在的人物,对好莱坞四、五十年代的电影,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奥黛丽。赫本演的《罗马假日》,就是他一手促成的。

惠勒的孙子……这个是我编的。网上并没有找到惠勒家人的具体资料。

第16章来地球的第十六天:一个有关于未来的约定。

最好的剧本,总能打动最好的制片人。

哪怕是金牌制片人惠勒,早已经告别好莱坞十数年,他也会被米高梅今年的第五个剧本所触动,就像很多犯罪类电影里总会出现的那句台词——干完这票就退隐江湖。

但人类是有侥幸心理的生物,永远不会有“最后一票”,有的只是何时被逮捕。

制作电影有时候就和犯罪一样,对于一些人来说,是会上瘾的。制片人没有年龄限制,只要你有钱,有剧本,你就能永无止尽的拍下去。

惠勒收山前拍的最后一部电影是什么?

不知道?不记得?

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
算是惠勒目前最大的心结,他没能拥有一个让世人铭记的华丽退场。提起惠勒的名字,永远是53年的《罗马假日》,59年的《宾虚》,但他其实一直到68年,都还在坚持拍电影,只是大家对此很少有印象罢了。

别人见到惠勒,和惠勒来来回回讨论的永远是那么几部电影,当惠勒询问对方对《妙女郎》或者《收藏家》的感受时,几乎没人能立刻回答出来,再会演戏的影帝,他的眼睛里也会有明显的错愕。他们永远会说,抱歉,我没看过/那不是我喜欢的类型/下次回家一定要补上这部经典。

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,大家只是说说而已。因为包括惠勒自己,都不觉得他最后的那几部电影有特别出彩的地方。

但对于一个早已经习惯于生活在镁光灯下的好莱坞大鳄来说,这是惠勒绝对无法容忍的,被人渐渐遗忘。

可惜,由于身体,和当年退出的豪言,以及找不到足够再次一战成名的剧本等种种的现实原因,越来越爱面子的惠勒,始终没能达成他再拍最后一部的心愿。

直至前段时间,惠勒的孙子爱德华将一个最好的剧本,和一个最合适复出的理由,一并送到了惠勒的床头:——曾经合作最愉快的老东家米高梅日薄西山,正在寻求能够帮助他东山再起的英雄。

惠勒当过这样的英雄,那还是在好莱坞面对电视机出现后的最严峻时期,电影市场被电视机差点挤垮,是惠勒,用《宾虚》实现了一次完美逆袭,给好莱坞带来了全新的勃勃生机。那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刻,也是美国电影发展中一个不可忘却的里程碑。

惠勒一直都想要再重塑一次这样的奇迹,但机会可遇而不可求,遇到了没有好剧本,无法拯救,也是白搭。

直至1980年的今天,万事俱备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