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9章:土木堡之变(3 / 4)

唐,长安城。

宫中气氛还是比较和谐的,李世民等人表情淡然,只简短地评价了一句“德不配位”,或者说是只是“才不配位”。

一干文武大臣或许低声讨论了一下,但总体上还是秉持着看戏的心态,就看着朱祁镇和王振等人作死。

对于自小养在深宫的皇帝来说,他对天下、对百姓、对民间等等的认知,全都来自于身边的人,若是帝师都是德高望重之人那还好说,可惜在朱祁镇眼中,唯有溜须拍马的王振等宦官是好的。

有来自叛逆期的急着证明自己,但本身又没有什么本事,于是慢慢就被溜须拍马的宦官带偏,受其浸染,不学无术。

李世民对此倒是看得清楚,也有些无奈,宦官侍奉天子,听召左右,靠近权利源头,自然容易得势,规则自古如此。

所以历朝历代重点要做的事情中,就包含防范宦官干政。

除了宦官干政外,各个朝代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很是头疼,且不说有术无术,对于养在深宫的皇帝,一生锦衣玉食未曾经历苦难,又怎会懂得民间疾苦和生活不易。

鞭子抽不到自个身上,他只管春风得意马蹄疾,哪管代价是什么,特别还是一个好大喜功,急着四处出征证明自己的皇帝。

此外还有北边的瓦剌部落问题,从正统初年到正统十四年,十几年的时间,大明朝廷难道都是吃干饭的?竟然对此毫无所觉?

程咬金等武将早就知道了朱祁镇的结局,自然明白接下来会发明什么,只能说都是命。

【其实早在此次朝贡前,兵部尚书邝埜、宣府巡抚罗亨信都曾上疏,请求增置城卫以防瓦剌,但皇帝和王振都视而不见,直到6月17日,他才命令大同方面防守,可大同方面的兵力不够啊】

【十几天后他才恍然大悟,赶紧命成国公朱勇挑选京军马步精锐45000人,其中3万人开赴大同,1万五千人开赴宣府,以增强防卫】

【7月11日瓦剌入寇,他们兵分四路,从辽东、宣府、大同、甘州等地侵入中原,进攻的重点当然是宣府和大同,战前准备不够充分的明军在猫儿庄与瓦剌交战,大同右参将吴浩兵败身死】

【如此惨败的消息传至京城,朱祁镇知道后的反应,不是听取老臣的意见筹措防守,而是:朕要亲征】

【明初以来皇帝亲征不是新鲜事,但朱祁镇的问题在于他对于军事一窍不通,王振他巴不得跟着皇帝亲征攫取军功、甚至名垂青史,因此也一直在旁边撺掇】

【满朝文武经历了此前王振的折磨,依旧极力劝阻,吏部尚书王直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等人合章谏止,但皇帝:皆不纳】

【七月十六日,准备了不到五天,朱祁镇率亲征二十多万队伍出发,对外号称五十万,以五十万对瓦剌五万优势在我,用以威慑敌人,但后面来看更多是麻痹了朱祁镇自己】

【或许他真觉得要啥指挥呀,朕一波a过去就能赢,然后把指挥权交给了最忠诚的王振,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等人屡次上章建言,王振觉得烦了,就“罚跪于草中,至暮方释”】

明,金陵城。

即使是知道这是未来之事,未成已定之事实,仍有转机。

但朱元璋还是气到了一个极限,一个个对兵事一无所知,连粮草都未凑齐就敢出兵,就这水平还指望他能指挥军队作战?这就是他心中的效仿祖先亲征?和送死有什么区别?

“废物!”朱元璋再也忍不了了,此刻一声咆哮,震得文武百官噤若寒蝉。

徐达等将领心都在滴血,他们早已经知道这些士卒的结局,只是没想到的是这种方式罢了,此刻只能咬着牙关,手掌紧紧握成了拳头。

一众在旁侍奉的太监,此刻都趴在了地上,肩头不停地抽动着,心里头恨不得将王振碎尸万段:“你个裤裆没鸟的烂人,自己找死就算了,还要害死我们!!”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