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火鸟小说网>历史军事>大明第一贡生> 第六百九十章 一年不如一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九十章 一年不如一年(2 / 2)

朱祐樘手里拿着两份奏疏,一旁站着陈宽、韦彬和杨鹏三位司礼监太监。

陈宽道:“吏部的部议已经上来,推举的乃是礼部尚书林瀚,以及户部尚书佀钟,也有推兵部尚书张周的,但因只是部议,一切都做不得准。若是放到廷推,估摸也是从此三人中选择。”

朱祐樘微微皱眉道:“没有他人?”

“并无。”陈宽道。

朱祐樘道:“这倒是很稀奇,吏部左侍郎怎么没被推上来?按照以往廷推的规矩,六部各尚书出缺,左侍郎都是作为候选者,甚至南京在任的尚书也是可被遴选的,为何到这次……却好像……”

朱祐樘也感受到了这次人事变动上的不寻常。

虽然理论上,谁当尚书是由他这个当皇帝决定的,但其实大明的廷推制度决定了,所有人想上位,都要过朝廷人言这一关,如果这个人就是不得人缘,那在朝上就是不会被推崇,皇帝一般也不会逆着大臣的意思而来。

可这次,大臣好像太识相了,至少推举上来的三个人,朱祐樘看起来都还觉得凑合。

杨鹏道:“陛下,最近吏部左侍郎傅瀚,并未有何不寻常的举动,甚至在部议之事上,他也主动推辞,目前朝中传闻,有说他即将往南京去的,倒是听说私下人有议论,认为翰林学士也可出任吏部尚书。”

杨鹏作为提督东厂的太监,负责京师内外的情报,他可以将一些风闻变成自己的奏事。

朱祐樘道:“他争不争,也就那样,让秉宽回来任尚书吧。”

朱祐樘的态度仍旧不变。

早就说好了让张周升吏部尚书,准备这么半天,计划是不会被打乱的。

杨鹏道:“最近户部中,出了不少事,尤其涉及到囤粮等事。”

“是吗?”朱祐樘道,“相关的上奏,拿来与朕一览。”

陈宽闻言,不由瞪着杨鹏,心说你个混账王八羔子故意挑事是吧?就算你是司礼监中人,但几时轮到你在这里大放厥词?

说户部有问题,你也不提前打招呼,我们如何准备?

还没等陈宽出面说明情况,杨鹏便道:“东厂调查过通州粮仓的京储等情况,发现粮仓多有亏空,户部尚书佀钟包庇负责京仓的官吏,且在年后还有不寻常的粮草调动,都是往南运送,与漕运方向相反。”

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朱祐樘皱眉。

杨鹏道:“奴婢怀疑,佀钟明知自己户部尚书不会旧居其位,想趁离开此位之前,做一些筹备,除了私相授受,还有给继任者挖坑之意。奴婢已查过佀钟过去数年的财物往来,发现有诸多的商贾与他有每年的孝敬等事。”

“什么?”朱祐樘皱眉。

在明朝中叶,皇帝一般不去关心大臣的受贿情况,只要不是很公开的贪赃枉法,皇帝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所谓的仁孝之君,大抵都是那种三不管的,看起来仁厚,但其实也放任了很多不法之事。

杨鹏道:“东厂还在细查。”

陈宽望着杨鹏,冷声质问道:“你这话是说,户部内有亏空?东厂在查此事时,可没有提前打过招呼,你刚到京,就查到这么多线索?”

显然陈宽不满意杨鹏的做事风格。

杨鹏拿出公事公办的口吻道:“东厂查案,为求细致,很多事的确未提前上报,但陈公公……即便上报,此事也不该由您过问。”

还没等怎样,二人就在皇帝面前争起来。

朱祐樘伸手打断了二人的对话,朱祐樘道:“有端倪,就继续查下去。户部……朕认为,不应该再放任一些不相干的人来担当,现在让秉宽回来……是不是不太合适。”

这下无论是杨鹏,再或是陈宽或韦彬,都没明白皇帝的意思。

仅仅是因为佀钟那边有不法的嫌疑,皇帝就不打算让张周回京师当吏部尚书了?可吏部尚书已经出缺,照理说一个月之内,应该把空位给补上的。

“辽东之战,钱粮的缺口还有多少?”朱祐樘突然问道。

这次杨鹏不回答,因为这就不是他的职责范围。

陈宽也很为难,因为详细数字不是他所能总结上来的,论能力,他比之前任的萧敬可差了不少。

陈宽道:“大概……还缺个二三十万两白银,以及十几万石粮食。”

朱祐樘道:“就以四十万两来计,若以户部来调运,换谁上来,是能调得最快的?”

“这……”陈宽回答不出来。

杨鹏则很实在,他抢白道:“奴婢认为,非蔡国公不能胜任。”

“就是。”朱祐樘道,“朕也是如此想法,那户部的案子,最近几日就要查明白。吏部尚书也不用再选,就以佀钟充任。”

“啊?”

这下,连杨鹏也是大为惊讶。

皇帝这是没打算升张周,也没打算升林瀚,直接升佀钟。

等于说把最没可能升吏部尚书的人给升了上去……因为从以往的规矩来说,能胜任吏部尚书的,除了兵部尚书、礼部尚书、吏部左侍郎之外,也只有南京吏部尚书看起来是有资格的。

现在直接以户部尚书为吏部尚书,也算是跳过了兵部尚书这一阶。

朱祐樘看出周围几个太监的惊讶,他解释道:“朕只是想早些完成户部内部的更替,在户部尚书出缺这段时间,以秉宽兼任户部尚书,涉及到军务上的钱粮调动,一切以他的意思来办。你们也协助一番。”

这下几人都听明白了。

他们在想,怪不得皇帝听说户部尚书可能有问题,马上决定不把张周调回京当吏部尚书。

感情还有更好的选择。

那就是让张周身兼两部尚书,如此张周就等于是把军政和财政大权都掌握在手,比当个吏部尚书更有实权。(本章完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